更新时间:2025-11-07 04:03:22
舒淇也当导演了,《女孩》来势汹汹。
剧本创作十年,期间经侯孝贤多番指点鼓励,结局在米兰用13天完成。
又获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,威尼斯电影节首映时全场八分钟起立鼓掌,怎么看都是一部佳作。
但上映后排片个位数,票房难破三百万,冷淡的反馈与映前的盛世形成鲜明对比,镀金归来的舒淇不灵了。

《女孩》中有几处意象着实画龙点睛。
如红气球冲出书包,飞出地下通道,飘向明媚天空,女孩行注目礼,很渴望。
还有女孩从来都是轻声细语,不敢大声说话,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交流,经常一个人独处,只有把自己关在衣柜里方得一丝安全感,除此之外,乏善可陈。

乍看之下倒是有些有点侯孝贤的味道,但稍微细品,便知东施效颦。
侯孝贤的意识流不去专门定义善恶冲突,刻意营造剧情曲折,改变过去剑拔弩张、张牙舞爪的人物关系,转而走向温柔、和善的人际交往。
所以他的片子高度写实,让观众代入自己去看去想,没有对立的情绪,批判的思维,一切都是为了向更好出发,哀而不伤。

但舒淇的临摹太过浅显,视听语言浮于表面。
仅有记录的能力,无法让摄影机变成眼睛,进行漫长而沉静的凝视,也就失去了客观冷静,全是主观的戏剧冲突。
如邱泽一出场,所有矛盾就预设好了,接下来的剧情按部就班即可,角色都是照本宣科,尽是我很惨,我好苦的符号。
过于片面的渲染苦难导致影片只有哀伤的两极化,影迷和普通观众必然相互打架,不同群体间,评价体系不一,口碑差距极大。

说白了,《女孩》就是台湾版《想飞的女孩》,两者有太多相似之处。
一个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并入围主竞赛,一个柏林电影节首映也入围主竞赛,同样破碎的原生家庭,一样想要飞出去,不想重复上一辈悲惨命运的女孩。
就连故事也是公式化那一套,这些年极其流行的东亚家庭标配,酗酒的爸,怨气的妈,上学的妹,破碎的她,所有东西都是刻板化的。

《女孩》是舒淇的半自传,会有一些写实的部分。
但过于依赖设计讨巧,让一个女孩的故事变成所有女孩的呐喊的转变有些生硬。
如女孩(林小丽)被救赎是因为从天而降另一个女孩(李莉莉),她俩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,但一个乐天派,一个闷油瓶。
而李莉莉一出现就对林小丽百般好,用她的积极,她的离经叛道化解她的消极,冲破她的循规蹈矩,又突然遇到一群叛逆机车少年,释放年少该有的活力,就像榫卯结构一般,李莉莉的作用就是工具人,任务完成就下线。

可这段girl help girl的情节不说千篇一律,也被拍过千百遍了。
女性困境依然局限于原生家庭,停滞不前,讨论问题不从实际出发,反倒从定义、主义出发,就只能输出浅尝辄止的大道理。
美名其曰发声,实则格格不入,再次证明,这是一个女孩的故事,不是舒淇口中所有女孩的呐喊。

因为舒淇根本没有想明白为谁而拍,所以无法达成共情。
没有观察、体验、研究、分析,只有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,使劲儿往里套概念。
这就是鲁迅提到的空头艺术家,也是国内许多导演的通病,舒淇也不例外,但因是处女作会容情但难改影片不行的事实。

可见,《女孩》目前取得的成就全靠金牌班底托举,并非舒淇水平有多强。
《女孩》的监制是台湾金牌制片人叶如芬,摄影是金马金像奖最佳摄影余静萍,剪辑是王家卫的幕后大佬张叔平,一群人为她保驾护航。
舒淇宛如女版陆川,功劳大都是幕后班底的,有他们在,谁上去当导演都行,演的好跟导的好确实是两码事,但舒淇没陆川那么自负,还让人期待她的第二部导演作品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下一篇:在侵犯前,舒淇其实给了暗示
